“红钢城”变“滴滴城”,武钢分流工人的新选择

追更人数:7522人

640.webp (1).jpg

笼罩在白烟中的武钢工厂。


望着三个冒白烟的高炉,贾光新说,那边就是武钢。他开车行驶在三环线上,这是每天回家的必经路。他叹了口气,“现在效益不好了,但这样的安排我是没有怨言的,毕竟武钢曾经造就了我们”。


作为中国大型国有企业之一的武钢,减员的消息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发酵了,贾光新是有切肤之感的一位。与他一样的上万武钢人,在选择命运和被命运选择的过程中,个中味道正是当下中国经济转型的真实一幕。传统的制造业面临着阵痛,而新兴的互联网+经济在这个转型中,扮演什么角色呢?

640.webp (2).jpg

贾光新在这次分流中工作受到调整,面临新选择。


在今年的转岗分流潮中,原武钢矿业公司教师贾光新体味到了命运变迁的复杂滋味。几番努力,他应聘到青山区公安分局做辅警,收入一下子降了好多。但相比一线工人,他觉得自己还算是幸运的。


1989年进入武钢,27年来,贾光新开始从事办公室行政类的工作,后来转到武钢矿业公司的厂办学校做老师,很早,他就学会使用286、386的电脑,参与编纂过《武钢灵乡铁矿志》,记录矿厂的历史。会用电脑熟练使用办公软件,这为他成功转岗带来便利条件。


640.webp (3).jpg

贾光新还保留着在武钢工作时获得的证书。


在武钢时,基本工资+奖金+福利,贾光新每个月能有四五千的收入,这在武汉算是中等收入水平,但转岗后的收入大不如从前了。女儿正在读大一,还没有收入来源,处处都是用钱的地方,生活压力陡然增加了好多。


贾光新转岗的时候,武汉已经开始流行“滴滴”,出门上下班坐滴滴快车、专车在江城也慢慢成了流行的生活方式,而武钢所在的青山区,也和大武汉一样,虽然转岗分流冲击着普通人的生活,但他们也正在融入滴滴所带来的新生活。


640.webp (4).jpg

开了近一个月快车,贾光新渐渐习惯了转岗后的生活。


贾光新的新工作不算很忙,上一天班可以休一天,每周就有了一半的空闲时间,思来想去,那就再找份兼职吧。他贷款买了辆雪铁龙爱丽舍,接入了滴滴出行平台,做起了快车司机,目前已经接了几百单,未来三年内,他准备用跑滴滴快车的收入,每年向银行还款3万元。


在青山的一个网络社区中,曾有关于武钢下岗裁员后去向的讨论帖,其中一条回复是:“可以每人发一辆车去做滴滴司机啊!”看似的一句玩笑话,却正在十里钢城变为现实,许多人选择了贾光新一样的路。


和贾光新不同,30多岁的赵昆没有被分流,但工资下调到两千多,纠结了很久,他主动选择了辞职。2000年进入武钢,冶金工人的岗位一直没变过,回头想想,这16年就像一天一样,日子总是好混的,继续在武钢,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可能还会是这样。


他清楚地记得曾经做过一个梦,自己正睡午觉时同事推门而入,告诉他“赵昆,你要退休啦”。他从梦中惊醒,自己的一生好像什么都还没做,转眼就要退休了。


640.webp (5).jpg

赵昆在这次分流潮中主动辞职。


辞职后,他选择成为全职的滴滴司机,这是他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。去年底,他开始尝试开滴滴快车,每个月有一万二三的收入,与其在武钢日复一日,不如出来闯一闯,何况,确实还从中尝到了甜头,时间自由,生活可掌控,这对他来说是最稳妥的选择。


为了下岗工人的再就业,武钢公司想了很多办法,还曾举行过多次“助推武钢转型发展大型招聘会”,但结果都差强人意。在传统制造业和传统的经济形态面临重构的时代,守着钢炉转了10年20年的工人,确实很难一下子跟上趟,而作为“互联网+出行”关系链条上的关键一环,开车、接单是比较基本的一个环节,如果能跟上这股新风,与“互联网+出行”接轨,他们便可以在短期内快速融入到新生活。


640.webp (6).jpg

米黄色的工装是武钢人挥之不去的记忆。


作为武钢中的年轻人,赵昆没有像父辈那样,将“终身工作在武钢”作为人生理想。有好几次,他想挣脱这种无功无过按部就班的生活,考了海洋证,想跟亲戚跑远洋航船,犹豫再三没能下定决心,而这一次从武钢辞职专心开滴滴,是真的不想给自己再留可退的后路。女儿马上就上小学了,他想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。


近几年,武钢效益下滑得非常明显,工人最突出的感受就是福利大不如从前了。赵昆的妻子在武汉一家大型连锁超市青山分店工作,从前的营业额总是武汉市前三名,而近几年都是二十名以外。从前厂里逢年过节发米面粮油购物卡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。


今年初,武钢大减员的消息铺天盖地。武钢集团董事长马国强在媒体访谈节目中表示,在“去产能”的大背景下,武钢只能留3万人炼铁、炼钢,可能有四五万人要找别的出路。对劳动力资源进行调整并非武钢历史上的第一次,但这一次,面对经济下行、钢铁行业普遍亏损的大背景,分流人员最多。被劝离的固然不甘心,留下的也并非就此高枕无忧,每个人都很忐忑未来的路要怎么走。


在今年3月19日为武钢职工定制的万人招聘会上,周清华带着租赁公司的团队专门过去,想招一批武钢的离职工人。他是从武钢走出来的创业者,作为“钢二代”,身上有挥之不去的武钢情结,他理解这里工人的处境,想力所能及为他们做点什么。


640.webp (7).jpg

从武钢走出的周清华总想为武钢工人多做些什么。


周清华的海纳威骏租赁公司成立两年多,是武汉第一家与滴滴签约的公司,他从青山走出来,公司也从青山起家,吸纳了很多青山人做司机,这其中有不少就是武钢的工人,全职或兼职,他们不满足现在的生活,又对武钢的未来忧心忡忡。


留在那里的人,并非都像赵昆一样有勇气离开安逸的体制,下降后的工资也还能忍受;将分流的职工中,也并非每个人都像贾光新一样能顺利转岗。那些穿着米黄色工装,徘徊在招聘会现场的人,多半还在纠结中,他们在国企待了一辈子,年龄是硬伤,同时缺乏工作技能,在求职市场上并无优势可言。不是不想找,而是实在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。


那次招聘没有周清华预想的效果好,很多武钢人还在持观望态度,不敢做决定。他后来还专门拜访了武钢运输部和人力资源部,看有没有合作的机会,让离岗的武钢工人转到滴滴的平台上来,竭尽全力帮助他们做好转型。


640.webp (8).jpg

到了下班时间,几百辆通勤车从武钢大门涌出。


到底有多少从武钢走出来的滴滴司机,没办法进行确切的统计,但周清华估计,可能要有一万人。“在青山,家里有车的武钢人都去做滴滴司机了。”周清华说,坊间也流传着离岗工人“男人开滴滴,女人去超市”的段子。再加上青山原本偏远,人们有打车的习惯,青山的移动出行市场一直还不错。


这可能将有一个新的故事在书写,不仅仅是武钢的,迁钢、攀钢、马钢,许多个大型国有钢铁企业都在经历着产能过剩之殇,大量工人下岗分流,产业工人在近半百的年龄面临新困境,人生从头再来,可想而知会有多少困境和压力。但现在时代不同了,移动互联网带给生活的诸多改变,也包括现在就业的新选择。


640.webp (9).jpg

绿树掩映下的“红钢城”。


从空中看,武钢原来的家属区四合院组成了一个个巨大的双喜字,红色的三层楼是武钢工人居住的地方,几十年来,这片红钢城困住了那里的人,没有勇气挣脱,也不敢往外走,而现在,一辆车带给他们拓展生活的新空间,打拼,将重新开始。

« 上一篇 下一篇 »
网站分类
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