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市交通委主任:网约车宜疏不宜堵

追更人数:3907人

5月26日,滴滴出行创始人程维登上国家行政学院讲台,向诸多官员介绍他对于“分享经济”的理解。三周后的6月16日,另一位大咖又登上同一个讲台来探讨分享经济的治理。


正是这位大咖,2015年率先在上海尝试网约车治理的创新实践和探索。作为官员,他积极思考如何创新应对分享经济;作为监管者,他强调坚守依法合规的底线,这几乎成为当前分享经济治理的共识。他就是上海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主任、前上海市交通委主任孙建平。以下是授权50KM发布的演讲全文,干货满满。


640.webp (1).jpg
网约车新业态下政府公共政策思考



演讲题目:网约车新业态下政府公共政策的思考
演讲者:孙建平
演讲时间:6月16日

演讲地点:国家行政学院


640.webp (2).jpg


在座的都是来自国家部委和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干部。我们知道,中国的地方差异性很大,相比之下我曾经从事的交通行业,或者各地的公共交通体系,包括出租车体系,差异性可谓天差地别。


很容易理解,全国各地虽然都是出租车,从运营方式到运营机制可能完全不同,有的私人、有的承包、有的租赁、有的大公司,运营中有的打表、有的不打表、有的合理合法可以拼车、有的吹胡子瞪眼地拒载是常态。

一二三四线城市都不一样,公交体系也是如此,大城市地铁公交发达,一些地方甚至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交车,所以差异很大。这其实也很正常,城市交通本来就是典型的地方事权,因地制宜看菜吃饭很正常,实质上也无法有统一的管理、运营方法或模式,风土人情不同,观念习惯迥异。

国外也是一样,比如在美国,纽约就到处是出租车,公共出行不是地铁就是出租,当然也有些公交。但到了西部,洛杉矶也非常发达,但几乎没有出租车,少量的都是要提前很久打电话预定,而且既不方便又很贵,当地几乎没什么人有打出租车的概念。

再比如说新能源汽车或者专车的管理,不同国家态度、容忍度、管理方法都大相径庭,优步在美国、澳大利亚、德国遭遇的待遇完全不同,甚至在美国各个州也未必相同。

我先说了差异性,就是想告诉大家,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,也就是对于专车的管理模式,或者说公共出行的公共政策制定,各地可能都会根据实际情况,各有高招,上海具体的做法我也会跟大家分享,但只有参考性,并不代表具有通用意义,大家只是探讨,或者说互相借鉴。

今天我想分为两个大的部分来说,先说战略再说战术,我们中国人很讲究“道”,“道”实际上就是战略层面,可能代表远见性、涵盖性、前瞻性、趋势性,我想重点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这方面的思考,然后再是战术层面的具体做法,也就是所谓的“术”,如果不讲战略思考,就讲具体做法,恐怕对大家的启发不大,因为我刚才讲了毕竟各地差异性很大,实际条件各不相同,管理措施未必套得上去,但大家探讨一下战略层面,怎样带着前瞻性眼光看这个问题,恐怕这个“仰望星空”就会很有味道,也有利于下一步真正因势利导地“脚踏实地”。



战略篇

01 

城市管理者面对新挑战,要不要有点宽容度?


无疑,专车或者说网约车这种基于互联网满足公共出行的新形式,又是比较典型的分享经济模式,这对于我们传统观念或者传统管理模式,确实存在着很大的挑战,无庸讳言,不仅是中国,全世界都有争议,也都觉得是对城市管理的挑战,由此产生的极端事件或者说热点事件也从来没有停歇过,对于其合法性、安全性、公平性、税负合理性等等质疑也从来没有间断过,但是我们是不是一关了之,或者单纯强力阻击?

情况比我们想象的复杂,因为现在是互联网社会,全世界也没有哪个国家认为其非法,就可以完全禁绝,这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。


而且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,我专门研究过美国的优步,发现一个国家或者地方政府,越是对其压制或者禁止,甚至宣布其非法,其市场沽值、商业价值就越高,几乎只要有国家对其制裁,其市场沽值就会上去一点,我也反复思考,市场或者资本,没有道理跟政府对着干,这其中不是情绪化的因素,这么大的生意不可能因为情绪而主导,这里面肯定有商业逻辑,而资本的逻辑往往不容忽视,他们的远见性往往都被证实是正确的,就目前优步据说市场价值至少500亿美元,滴滴也是差不多的,两家公司就有千亿美元的体量,而这个市场规模到底多大,百亿千亿还是万亿,谁也说不清。

当然我不是说我们要为商业价值低头,但是阿里巴巴或者别的互联网公司崛起的时候,同样有争议,我们如果一味遏制,就没有当下的局面,我认为有限的宽容度,思考一下其可行性,评估一下其风险是否在可承受的范围内,应该还是值得探讨的。


02

关于趋势问题,我们是否看得更远?


有研究者跟我说,近一二十年至少,全球尤其是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就是八个字——大、云、平、移、集、智、新、生。就是大数据、云计算、平台经济、移动互联网、集成电路、智慧城市、新能源、生物科技。
640.webp (3).jpg
从这个角度来看,网约车这个产业,似乎都直接相关,大数据、云计算不用说了,都是网约车的基础,本来就是轻资产平台经济的代表,又依靠移动互联网得以实现,技术基础是集成电路技术演进,也包含着典型的智慧城市应用,而且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,网约车新能源化几乎都是趋势,也是政府乐意推动的,至于生物科技,将来在这个领域里用于生物识别、安全管理方面的可能很多。

所以,不应该小看这个行业,毕竟它跟传统的出租车行业还是天差地别的,恐怕远远不是跟传统出租车争口饭吃的问题,千万不能简单化。



03

从城市管理角度来看,怎样更智慧?


问大家一个问题,很多城市很多国家都表示专车违法,明令禁止,但是又有哪里真的止住了吗?

表面上看是执法力度不够,执法能力不足,导致打不完打不净打不怕,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这可能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一个插上互联网翅膀的新兴产业,一个老百姓觉得需求旺盛的产业,一个解决我们城市交通管理痛点的产业,真的就靠我们拼命去堵,就能挡住吗?

而且我们越是摆出态度禁止,他们可能越对抗,他们技术占优势,用户规模占优势,而且我们也拿不到他们的后台数据,试想如果他们对抗到底,我们又有什么更好的管理办法?想必只有冲突增多,唯其如此,为什么不给他们设定规矩,通过合作来进行管理,是否更合理更科学,至少有了对话交流,哪怕谈判的渠道,不要突破城市管理的底线,很多时候是可以为我所用的,而且一系列后续保障、安全、保险,都可以光明正大找到责任人,政府允许企业经营,企业就要遵纪守法,这样即使处罚,也不会出现激烈对抗情绪,有言在先约法三章的管理模式,目前也不是不能尝试,或许这样的摸索比单纯阻挡更为有效。

退一步,为什么现在网约车改革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?归根到底是因为城市出行还不是那么便利,而解决城市交通的出行的系统性方式一定不是小汽车,而必定是公共交通。无论是对于上海,还是其他的大城市,公交优先将是解决交通问题的唯一出路,因此交通工作的首要目标是解决公共交通的难题。对于上海来说,目标是在2020年建设成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交通体系,所以近年上海公共交通体系建设也处于大力推进之中,不可避免地随之而来的是交通的阵痛期。但是,一旦完善地公共交通体系建成,从主动脉到毛细血管都丰富发达,网约车的改革压力也自然会小了很多。本质上,当前网约车改革的焦灼,正是体现了公共交通短板之于现代城市生活的矛盾。


战术篇
01 
城市出租车行业现状

行业问题
1、出租车企业:缺乏改进动能

第一,出租车公司缺乏改进动力。出租车行业已经从高附加值行业变为低附加值行业,资金压力大、劳动强度高、价格调整慢、数量控制紧。最终,营收、利润双双遇到瓶颈。所以,如今出租车公司更多是享受现金流,通过其他行业来实现盈利,比如大众交通的小贷业务。
第二,出租车公司缺乏改进能力。众所周知,互联网+交通已经是大势所趋,本质上,这是技术革命倒逼出来的出行革命。反观出租车公司,由于盈利能力有限,不仅老龄化比较严重,而且技术能力也属于短板,几乎不太可能聘用到高质量的技术人才。同时,介于政商之间的管理体制,也难以腾挪出宽松灵活的改革空间。
 
2、驾驶员:缺乏从业热情

关键在于收入及落差。九十年代时,出租车司机是高收入群体。空姐、公务员、白领嫁给出租车司机都不是新鲜事。但是如今,这种情况恐怕已经很难出现,出租车司机的工作强度在不断增加,乘客的要求在不断提升,但是他们的收入却止步不前。所以,一些地方出租车司机罢工也是屡见不鲜。2015年初的很多城市的出租车司机集体罢工,不仅仅是因为新技术的冲击,也是因为多年怨气的集中爆发。
 
3、乘客:多样化需求难以备满足

 现在已经出现了非常多的精细化需求,但是很多新兴需求已经是出租车公司难以满足的了。比如商务接待,用出租车接送机总觉得不上档次;比如公务车改革后,很多公务员的公务出行就成了问题;还有很多需求诸如学生的上下学、孕妇上下班等大量细分化需求,都是千篇一律的出租车车型、心怀怨气的出租车司机、变革乏力的出租车公司难以满足的。

管理问题
传统出租车管理机制,其实涉及到4个主体,即出租车公司、出租车司机、出租车乘客及监管部门。
640.webp (4).jpg

1、体验
这个出租车司机与出租车乘客的沟通问题。出租车是一座城市的名片,但是现在这张名片却越来越不灵了,因为乘客对于司机的不满越来越多。但是,乘客的不满却不会给司机带来过多影响,毕竟直接电话投诉司机的情况还是少数。这背后的问题,就是一个乘客评价信息没有数字化的问题。这种反馈机制的缺失,也让出租车公司以及出租车司机缺少改进的动力。

反过来,为什么很多淘宝卖家对一个差评那么耿耿于怀,因为一个差评对于他们的生意影响太大了,甚至几个差评就足以砸了他们的招牌,这就是客户反馈的力量。但是在传统出租车领域,这个环节是缺失的。
 
2、平台
这个就是出租车公司与出租车乘客的沟通问题。传统出租车更多是扬招,在这个环节上,乘客和出租车公司是不直接发生联系的。但是,随着乘客需求的不断精细化,可能就会出现一些更加明确的要求。比如接送机、或者约定某个时间在某地接送。传统出租车公司解决这个问题,就是通过电调平台,为此他们也会向乘客收取一定的电调费。

电调平台确实让乘客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约束,但是不同的出租车公司就有不同的电调平台、也有不同的号码、服务质量也是参差不齐。对于乘客来说,认知和使用成本都相对比较高,所以相比较而言,使用电调平台的用户处于绝对少数。
 
3、预警
这是出租车公司与出租车司机的沟通问题。对一座城市而言,出租车罢工都是比较可怕的事情,大量出租车在街头上一字长蛇阵摆开,大量出行需求无人响应,对于很多城市来说,这些都足以造成局部瘫痪,甚至成为政治事件。

而对于出租车司机的动态,无疑是出租车公司更为了解。所以,在出租车行业到底要不要公司化运营的问题,以前可能还有争议,但是现在行业都基本认同,公司化运营是必要的。在问题预警上,目前除了出租车公司,基本上还没有更好的途径。
 
4、化解
这是涉及监管部门和出租车司机的沟通问题。出租车司机群体的罢工,多数不是针对公司,而是向监管机构提出诉求。以前可能涉及到收入问题,现在则还涉及到互联网专车的冲击问题。出租车司机每次罢工提出的问题,其实都不是可以立即解决的问题,往往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。

如何化解这些问题,其实都涉及监管部门和方方面面的协调问题,包括与行业协会、出租车公司、司机代表等。但是,在目前的体制下,出租车的维稳压力已经到了临界值。


02

新业态的崛起与挑战

——以网约车管理上海实践与探索为例

 定位:
城市交通门到门服务、拾遗补缺
城市出行难的实质,是建设速度与发展速度中间的时间差。对于中国当前的大城市而言,轨道交通才是最重要的出行方式,其次才是公交车,包括BRT等创新模式,这些都属于公交体系,而“公交优先”也基本上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国策。
640.webp (5).jpg
但是,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实在太快了,中国的轨道交通的建设速度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速度。北京轨道交通建设接近60年,上海的轨道交通建设超过20年,建设里程也从0起步,逐渐向全球前列靠拢。这个建设速度,放眼全球也是罕见的。以上海为例,以前轨交日客流七八百万就是峰值,而现在每天千万客流是常态。无论你建的多快,客流的增长反而会更快。所以甚至会出现“越修越堵”的怪相。归根到底,都是城市化进程迅速的供需不匹配的问题。

在轨交网络尚未成型之间,有大量的最后五公里、最后十公里的问题怎么解决,只能靠小轿车。在私家车还是相对少数的情况下,出租车自然就越来越抢手。

以滴滴为代表的互联网软件出现的背景,就是在出租车满负荷运转依旧无法满足市民出行需求、以及出租车服务体验无法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要求。

很多人说,滴滴是通过补贴之类的倾销手段而赢得市场的。不可否认,其补贴的手段是有争议性,但我们的看法是,价格是不能逆转需求或者趋势,只能加快或者延缓趋势。所以,补贴只是滴滴加速被市民接受的原因,真正受到市场追捧的,是因为滴滴等出行软件戳中了司机和乘客的痛点。即在出租车公司之外,新辟了一块对接消费者与出租车司机的平台。让乘客与司机可以突破空间的局限,降低出租车空载扫街的概率。

考量:
发展趋势、市场需求、
安全服务、公正公平
640.webp (6).jpg
首先,“互联网+交通”是发展趋势,中国的交通行业也是亟待信息化改造的行业。所以,无论是滴滴,还是uber或者易到用车,其本质都是信息平台。这些公司自己没有一辆车,但却可以让车与人之间建立链接,可以让车辆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进行,可以更有效地打通供需。在经济学上,这是典型的帕累托改进。

其次,互联网+交通也是市场需求。前面也提到了,很多传统出租车公司和租车公司都无法满足的客户需求,在互联网交通平台上,都能有更好的选择,包括更丰富的车型、更灵活的时间、更浮动的价格等等。这些野蛮生长的新生事物,无不让消费者眼前一亮。

再次,互联网+交通必须要守住安全服务的底线。交通是人命关天的大事,也是城市出行的高频使用,如果不管好,就可能会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影响。虽然互联网+交通属于创新,在监管上有一定的挑战,但是其基于平台的信息可追溯性,不仅让乘客可以点评司机,也可以在出现问题后快速定位、追责。

最后,也要给互联网+交通产品一个同台竞技的市场环境。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公平竞争,追求的是机会平等。我们不会因为互联网+交通是创新而放弃底线,但也不能因为其是新生事物而不管不顾。这种一碗水端平的心态,也是监管必要的前提。

原则:
鼓励创新、依法合规
鼓励创新是态度,依法合规是底线。"十三五"的五大理念当中,创新位居首位。对于经济进入结构性调整时期的中国来说,创新也是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。

创新最主要的来源是市场主体,而且主要来自中小企业。此前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同志也在全市两会上表示,像滴滴这样的“创新不是政府管出来”。
创新是个好东西,现在大家对于鼓励创新在理念上基本没有异议,但是在操作中如何落地,却存在很多分歧。毕竟,创新产品并非尽善尽美,甚至一开始还是调皮捣蛋的另类。对于这种情况,政府坐视不管是不对的,但是怎么管则非常考验其监管智慧和能力。

上海对于互联网+交通的基本思路就是,“鼓励创新”但是必须“依法合规”。所谓依法合规,不是指必须立马符合所有的规定,而是预留出窗口期和观察期,监管者与从业者共同研讨,如何更好地实现“依法合规”。

在依法合规的过程中,有几个问题,就是依什么法、合什么规。因为新生事物刚一出现,很可能超出了原有法规的监管实践,这样一来,到底如何解释,就留出了非常大的空间。与此同时,法规也不是钢板一块,甚至不乏自相矛盾和不与时俱进之处,面对这样的问题。面对创新产品与部分法规有可能会产生冲突,怎么办?可能现有法规管不了,怎么办?如果管不好出了问题,怎么办?这些问题都没有统一的答案,就是需要反复研讨的过程。

这个研讨,要开门研讨,不能闭门找车。所谓开门研讨,就是倾听各方意见,包括创新主体、监管同行、法律人士、专家学者、媒体记者、公众百姓等,兼听则明;同时,也需要积极研讨合规路径。

03

下一步发展必须把握的课题


新旧业态融合中发展
出租车公司的优势在于车辆、资质、司机和经验;网络平台的优势在于技术、数据、服务和用户。本质上,双方的互补性大于冲突性。

目前最主要的矛盾,在于平台纳入了数百万辆没有资质的的车辆,对于有资质的车辆形成了冲击。

所以,出租车公司与租车公司,更宁愿自起炉灶,而不是和平台携手合作。比如神州租车有了神州专车、大众交通有大众出行,在一定程度上,这就是重复建设。当然,这也是市场行为,如何改进,也需要让市场来解答。但这至少表明,目前新旧业态的对抗大于融合。

政府监管柔性中转变
监管现在是在不作为和作为之间犹豫。说到监管,其实就是抓非法营运的车辆,但是交通部门的执法力量,面对数以百万的所谓非法专车,基本上是无所作为。但是不作为,又会遭到司机和出租车公司的指责,面临很大的维稳压力。

现在监管的问题在于末端执法,而非前段执法。如果能够通过监管机构和平台的相关信息打通,就会直接减少基层执法人员的负担,而且可以从源头上进行监管。此前,上海和滴滴的合作,就证明了这条路径的可行性。
 
车辆性质突破点何在
关键在于营运车辆和非营运车辆,车辆的分类管理也是目前车辆基础的管理制度,想要突破这一点几无可能。可以确定的是,如果网约车想要合法载客,则必须要纳入营运车辆范畴,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。但是,是否需要按照原有的营运车制度来管理,比如强制报废年限或许里程,这样是否合理,其实还存在很大的商榷空间。

兼职与全职能否并行
640.webp (7).jpg
为什么现在出租车司机对于专车司机很不满,本质上就是兼职司机对于全职司机的冲击。虽然出行市场扩大了,但是新涌入的兼职司机数量远远超过了全职司机,这样也动了全职司机的奶酪。

并行的前提,还是在于依法合规。现在兼职司机之所以大量进入,一方面是因为平台补贴太厉害,2015年很多专车司机月入数万的并不罕见,这种补贴刺激下的利益固然让人眼红,但是并不而持久。随着补贴的不断降低,以及用户对于网约车的司空见惯,未来的专车兼职司机收入也将会回归到正常水平。同时,对于兼职司机,也需要依法合规,包括签订相应的合同、缴税、资质审核等等,否则就等同于非法运营。随着这些硬杠杠的设置,兼职司机可能会挤掉不少泡沫。同时,也等于为出租车司机新辟了一条就业道路,这样也减缓了出租车司机的焦虑感。
 
怎样预侧发展方向
640.webp (8).jpg
发展方向最终如何确定,基本是由改革、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博弈来确定的。

对于政府而言,稳定是底线,不能因为出租车改革,而导致村村起火,四处罢工,这样的改革也是各级政府所不愿意看见的。所以当下很多政策的一拖再拖,不能单纯地认为是有关部门不作为,其实也是一种政策维稳,给矛盾预留缓冲期。

对于平台来说,他们的改革动力是最强的,因为他们必须要给自己争取合法的生存空间。因此,他们也会积极联系各级监管机构、媒体、专家学者,反复强调改革的诉求和意愿。但是归根到底,他们的考虑也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,他们更多是对投资人负责。这一点,也是各级政府需要注意的。

对于公众而言,最期待的是发展。就是能够获得更为便捷、而且受法律保护的新的出行方式,这也是时代要求监管者必须回答的命题。


综上所述,未来的改革的方向,如大禹治水,宜疏不宜堵。重点是出租车司机。他们的诉求就是有份稳定的工作和预期。改革的着力点,就是不能打乱他们的预期,要让他们有奔头,有钱赚。


现在出租车公司纵是千般不好,至少让他们有点归属感,那么未来改革,能否消化、吸收这些群体?而不能让网约车给人感觉是一阵风,让这些司机看得见摸不着。如果出租车司机的分流工作能够做好,出租车改革的推进也自然水到渠成。

« 上一篇 下一篇 »
网站分类
推荐